吃瓜文化夏至吃瓜!小艺和你聊聊西瓜文化~

liukang20243周前吃瓜动态36

  当我们享受西瓜甘爽浓郁的美味时,你可曾想过,这种被世界人民誉为“瓜果之王”的佳品,其故乡却在举世闻名的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中,生活在那里的原始居民,早先常以这种野生的西瓜为食。考古学家从发掘的埃及古墓中曾找到了西瓜种籽和残存叶片。埃及仍保存有在4000年前描绘人们食用西瓜的壁画。从古墓的年代和绘画的艺术风格推断,在古埃及尼罗河下游两岸的广大地区,远在4000多年前,已经人工种植西瓜,并有精湛的栽培技艺了。

  西瓜在世界各地的广泛传播还是2000年前的事情。当时,随着东西方的商业往来,西瓜的种籽被带至亚洲各地。欧洲种植西瓜比较晚,公元10世纪左右,西瓜才引进欧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瓜又随着欧洲移民进入美洲。

  西瓜输入中国的时间,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但是,根据江苏扬州西郊汉墓中发现的西瓜籽表明,至迟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我国已开始种植西瓜了。

  西瓜,是中国人给它起的名字。顾名思义,它是从西方引进的瓜果。“西瓜”一名,首见于12世纪苏轼写的《物类相感志》一文中。其实,西瓜的英文是“ Watermelon”,直译为“多水的甜瓜”,似乎比中文的西瓜更形象贴切,不过,西瓜在我国还有一些别名,都是依照西瓜的独特性状而命名的,诸如寒瓜、水瓜、夏瓜、月明瓜等等。

  吃瓜必须切开,而切瓜古代是很有讲究的。大约三千年前的西周,就有严格的规定。《礼记·曲礼》规定,为天子削瓜,先剖成四瓣,再横切为八,用烯(细葛布)覆盖;为诸侯切瓜,中剖为二,再横切为四,用裕(粗葛布) 覆盖;为卿大夫切瓜,亦如诸侯,但不用葛布覆盖;为士人切瓜,横切为两半,去掉瓜蒂;庶人食瓜,只去瓜蒂。切瓜礼制传至清代,则更为讲究。

  根据《燕京岁时记》一书记载,清宫御膳房切西瓜,是先切掉瓜的两端,使瓜呈鼓状,再用铜制的“筒刀” 插入瓜心,取出瓜瓤,然后去籽切片,放入瓷制瓜碟中,呈供皇上、皇后和嫔妃享用。进食时,既不见瓜皮,也不见瓜籽,可谓讲究之极。

  清时,民间切瓜也渐趋讲究。北京“ 六月初旬,西瓜已登,有三白、黑皮、黄沙撅各种沿街切卖者,如‘花瓣’ , 如‘驼峰’,冒暑而行,随地可食。” 这种古老风俗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已不多见了。但是今天的老北京卖瓜,仍多将样品瓜切成莲花形状,放在瓜摊上招徕顾客。

  切瓜有讲究,吃瓜就更有讲究了。有冷吃、熟吃;有专吃瓜瓤,也有专食瓜皮的;有加糖的,有放盐的,有加奶的,有撒辣椒末的。地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民勤、永冒、景泰等县,民间秋季有一种“西瓜泡馍” 的食法。其法为:将熟透的西瓜一切两半,每人半个,用勺子将瓜瓤与瓜皮分离开并捣烂,拣出瓜籽,再将馒头掰成小块泡入其中,就以瓜皮为器皿,连吃带喝。当地农民往往以此招待远方来客,颇受欢迎。

  最早吟咏西瓜的南朝梁诗人沈约的《行园诗》:“寒瓜( 即西瓜) 方卧垅,秋菰已满坡。” 宋代诗人方回秋也留下佳句:“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 诗人范成大《咏西瓜园》的诗写的更是绝妙:“碧蔓凌霜卧软沙,年年处处食西瓜。”

  元代诗人方夔的《食西瓜》诗:“ 缕缕花衫沾唾碧,痕痕丹血捣肤红。香浮笑语牙水生,凉入衣襟骨有风。”短短的四句, 把西瓜的甘、凉、甜、香、馨,描述得摹声绘色,历历在目。

  历史上,还留下不少描写西瓜灯的佳句。如唐代韩愈的《咏灯花同侯十一》云:“黄里排金粟( 即灯花),钗头缀玉虫。” 明代杨载的《留别杨公辅》说:“紫帘凝烟碧香烧,银灯结花金粟小。”都是为人们称道的。

  最长和最精彩的一首咏瓜灯诗,是清代康雍年间黄之隽写的《西瓜灯十八韵》,为七言排律,共十八韵,三十六句。试看描写雕刻过程的一段:“瓣少瓤多方脱手,绿深翠浅但存皮。纤锋剖出玲珑雪,薄质雕成宛转丝。小篆屈蟠萦未了,回文层累积多时。斜斜整整冰尺叠,锁锁钩钧月一规。苍壁镂为高士佩,汀波剪作丽人帷,淡浓有色非烘染,窳突无痕恰蔽亏。佛火八楞青琥珀,鬼工四面碧琉璃。” 这几句诗中,作者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瓜经挖、刻、雕、镂而成为有着精巧结构和美丽图案的“灯”的过程。此诗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

  乾嘉时期浙江人许宗彦的七律《镂瓜为灯制甚工诗以咏之》云:“生翠玲珑照雪房,热中转觉外清凉。其同刻椿三年巧,欲夺捎金二等光。卍字回环珠斗灿,雷文错落锦机张。郑心镇后犹堪用,腐草何须聚练囊。”这首诗道出了瓜灯的作用和图案的美丽以及雕刻之艰苦。

  人们在吃西瓜的同时,还写下了许多颇有情趣的对联。比如:堂中摆满翡翠玉,弯刀劈成月牙天。这是古时一家西瓜店的对联,类似今天的广告,西瓜的鲜活水灵呼之欲出。

  明代一位巡抚微服私访,路过一座寺庙,庙里的老和尚摘来几个西瓜让他解渴。巡抚触景生情,脱口吟诵:“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老和尚苦思良久,对不出下联,张居正恰好路过,随口应对:“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在场之人无不惊叹。

  据说唐伯虎幼时陪父亲会客,席上有一盘炒豆,客人即兴说联:“炒豆捻开,抛下一双金龟甲。”唐伯虎便用桌上的西瓜相对:“西瓜切破,分成两片玉玻璃。”玉玻璃对金龟甲,无论颜色还是形状,都十分贴切,客人大为赞赏。

  一次,明代文学家蒋焘用西瓜待客,客人出联:“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这是一副折字联,蒋焘顺口应对:“切瓜分客,横七刀,直八刀。”上联中的东两点、西三点,分别是冻和洒的折字。下联中的横七刀、直八刀,分别是切和分的折字,对得精巧工整。

  清代纪晓岚一次与同僚吃西瓜,其中一人漫不经心地吟联:“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往东放。”纪晓岚脱口而出:“自上而下看左传,书向右翻。”以上下左右,对东南西北,恰到妙处。

  我国的西瓜雕刻艺术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宋代林洪《山家清供》、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等古籍中,就有瓜刻的记述。到清代初年,瓜雕技艺日臻完善,尤其是扬州瓜雕久负盛名,在我国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瓜雕作品题材广泛,主题多样,造型生动。有的反映现实生活,有的表现名胜风貌,有的刻绘花、鸟、虫、鱼神态,有的表现神话传说,有的仿刻文物器皿,等等。真是玲珑剔透,出神入化,匠心独运,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美不胜收。从造型看,有的是整雕,有的是零雕组装成型。其中有的是具有观赏价值的西瓜灯,有的是观赏和食用融为一体的西瓜盅。表现手法有浮雕、镂空、突环技法,所刻突出部分,突出于瓜体之外, 环环相连,仍与瓜体连接,令人叫绝。

  堪称食品雕刻之最的西瓜灯,在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已有记载: “ …… 亦取面瓜皮镂刻人物、花卉、虫鱼之戏,谓之西瓜灯。” 《扬州画舫录》主要反映的康乾年间扬州风貌和地方习俗。

  传说,西瓜灯最初只是用于祭祀活动,后来才被应用于筵席,或悬于餐桌中央,或立于墙壁之上,或点缀厅堂,当人们步入餐厅时,将主要照明的灯光调暗,瓜灯那古色古香的造型、色彩深深吸引着进餐者,使之情趣盎然,心旷神怡,进餐的欲望陡增。

  从实用/食用的角度看,瓜盅比瓜灯更具有生命力,因为瓜灯不可能真正地作为“ 灯” 来照明,在不短的历史时期内,瓜灯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娱兴或商业性取悦宾客或延续地方习俗的需要,这也有烹饪纯粹艺术化之嫌。许多烹饪专家近来设法将瓜盅与瓜灯合二为一, “ 突环御果园” 的出现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传统菜“水果西瓜盅” 是一道甜美菜,清凉爽口,赏心悦目,几巡酒之后尝之,惬意至极。传说当年被康熙帝钦命为“御果园” ,流传至今。烹饪家在“水果西瓜盅” 的外面加一“ 突环”(就是利用一组组的环,使所突部分突于瓜体之外而又与瓜体相连)外罩,并将瓜灯的灯火效果引入其间,使瓜灯的突环绝技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从此,瓜灯、瓜盅不再泾渭分明,走上了欣赏、实用、食用于一体的道路。

  吃立秋西瓜,为汉族民间岁时风俗,流行于江南地区。每年夏历立秋这一天, 农家要向亲友邻舍相互馈赠西瓜。平时吃的都是自种的瓜,这天必须吃送来的瓜,除调换口味外,主要是通过互相品尝,发现良种,交流改进耕种技术。

  祭西瓜山,流行于山东胶东地区。旧时,夏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 即盂兰盆节),因届时西瓜大批量上市,故也称“ 瓜节” 。节期各家都祭祀祖先。供品有饽饽、肴馔、水果等,尤不可缺西瓜。荣成一带,晚间致祭时,将西瓜拦腰割成犬牙交错瓣状,掰开宛如两朵莲花,红瓤黑籽,布于案上,名曰“西瓜山” 。祭毕,合家老少分而食之。现多已不行,惟集市卖西瓜者,仍切作西瓜山作样品。

  西瓜供月,是北方一带中秋节祭月的旧称。是日,将西瓜切成莲花瓣状,供于月下;或雕成牛形,取西牛望月之意。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写道: “ 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形之如莲花。” 可见,此习俗始于明代,今仍有遗风。

  西瓜,几乎是所有秋季节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道具。点西瓜灯,是一项极为普遍的习俗。七月十五放西瓜灯,在东南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华北地区甚至西北的青海、甘肃的一些地方都能见到人们在镂空的西瓜上,插上点燃的蜡烛,放入河中漂流,以漂远者为胜。

  中秋之夜时,西瓜还扮演着一个带有喜剧色彩的角色。小孩或大人摸到地里偷西瓜,然后送到新婚人家或无子人家,放入锦被之中,往往把一床锦被弄得连泥带水,一塌糊涂;但接瓜人还要筵请送瓜人和宾客。有研究表明,人们用瓜果特别是西瓜来作象征物,是取瓜的母体怀籽的形象,以及怀内多籽的功能。由此可见,西瓜之所以成为秋季节日中较普遍的象征物,是因为它表达了人们的生殖和生命观念;人们祈望的死而复生并不是简单的生命重复,而是希望每一次新生都是一次新的增殖,就如同西瓜一样。

标签: 吃瓜文化

相关文章

揭秘新潮吃瓜文化:与美女瓜友一起畅聊娱乐圈的八卦新天地

  在当今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已经快到让人难以置信,而围绕娱乐圈的各种八卦、花边新闻更是令人目不暇接。最近,一个全新的“吃瓜爆料群”引起了不少喜爱八卦的粉丝们的关注,尤其是女...

时令风物|盛夏的果实吃瓜的群众,吃瓜文化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说:“小暑,六月节。《说文》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意思是说,小暑一般在农历六月,所以叫做“六月节”。六月初为小暑,...

小红书崛起的吃瓜洼地—吃瓜文化

  经常被大数据玩的人都知道,它总能根据你的喜好来推送内容,果不其然,今天我一打开小红书,页面上就弹出了许多关于大厂的爆料帖子。   我原本只是想搜大厂工作注意事项,没想...

迪丽热巴开推吃瓜互动粉丝狂欢背后的社交媒体智慧2025年6月23日吃瓜文化

  随着社交网络的日益普及,明星们越来越善于利用这些平台与粉丝建立联系。迪丽热巴作为当今娱乐圈炙手可热的演员之一,在开推(Twitter)上通过独特的吃瓜文化吸引了无数粉丝的关注。...

浙江古村“吃瓜民众”守立秋民俗:让节气文化活态传承2025年6月21日

  中新网宁波8月7日电(记者 林波)“立秋吃西瓜啦!”一声声吆喝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裘村镇马头村古老的阊门内传来。只见一个个大西瓜被切成一片片放在木盘里,老人们拿起西瓜,笑得合不拢嘴。...

不做“吃瓜群众”!这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小知识您是否知道2025年6月21日吃瓜文化

  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不是终身制的,实行动态管理,创建成功后每年要接受中央文明办对该城市公共文明程度(包括城市的公共环境、人际交往、公益行为等)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测评和明查暗访,...